第645章 多过分

  “这几天的确是没顾得上承乾,不过,他去大安宫也好,除却承乾,青雀他们,也可以多过去,父亲上了年岁,孩子们多过去陪伴一些,父亲也会高兴的。”李世民应声。

  宫中多个能带孩子的人,何乐而不为呢?

  李世民的小纸条当天就送到了泾阳县的庄子上。

  当李复从送信的人手里接过那纸条的时候,他甚至以为自己是看错了。

  “就这?”李复看向送信的人,再次确认。

  “就这。”送信的人语气坚定,除却说服面前的泾阳王之外,似乎也想要说服自己。

  的确就只有这么“点儿”。

  陛下这次的信,还真是.......言简意赅。

  就这么一溜儿的纸条,对折了一下子,连个信封都没有,从殿内的太监,到送信的信使,都看到了这封信的内容。

  就仨字儿,知道了。

  陛下知道啥了,回的这么随意吗?

  李复接过纸条之后展开一看,这仨字。

  知道了。

  知道了......

  自己辛辛苦苦写奏章,事无巨细,结果就这?就这?

  过分!太过分了!

  李复认为,自己那是一份诚意满满的奏章啊。

  表达了作者的......之情啊。

  你回信怎么能这么敷衍。

  不求你做阅读理解,但是就给仨字儿,太吝啬了吧?

  你要是这样的话,那我可就把这小纸条给收藏起来了。

  皇帝写回复,字多字少的,不稀奇。

  就算是只写三个字,也不稀奇,当年参观博物馆的时候,雍正年有个大臣,闲着没事儿就写折子给他,问他吃好喝好了没,天气好了写个奏章,天气不好了也写个奏章。

  合理怀疑雍正就是看这些折子累死的,看了还要给回复。

  朕安。

  但是回复归回复,可像李二凤这样,连纸都舍不得多给一点的,就用这么一溜儿小纸条的,没有,就他一个。

  “千古一帝”,就这。

  多稀奇,这纸条可要好好保存,留着传世。

  真是看着都让人觉得因吹斯听的纸条。

  “除却这个之外,陛下可还说了什么?”李复问道。

  有没有带话过来什么的?

  好歹,这么大的动静呢,就给仨字儿的回复,这合理吗?

  这不合理啊。

  自己辛辛苦苦,洋洋洒洒的汇报,拳拳之心可日月可见。

  李复丝毫不知道,李世民被他那三分之二的废话气的半死,那厚厚的一摞纸,说是汇报的事无巨细。

  实际上呢?

  甩得一手好锅。

  顺带着还暗戳戳的内涵他这个皇帝心眼儿小,疑心重。

  他李世民,堂堂的天策上将,尚书令、太尉、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、大唐天子,是那么心眼儿小的人吗?

  是连自己堂弟要在庄子上砸钱过好日子都要怀疑的人吗?

  太小看人了!!!!

  庄子上的事情,李复跟他谈论过好几次了,早就已经知道的事无巨细了。

  说句不好听的,现在李复在庄子上一撅腚,他就知道这小子想干什么…

  莫说千八百的工匠了,便说给他三千兵,他都得拉到庄子上给当驴使唤…

  李复乐意折腾就折腾去呗。

  人不够,匠作监,工部,人要多少给多少。

  信使拱手回应道:“殿下,陛下没再说别的了,就给了这样一封信。”

  “行,那没事了。”李复仔细的将“信”保管好。

  “殿下有什么回复需要小的捎回长安吗?”信使问道。

  李复摇了摇头。

  “没事了。”李复笑了笑,着府上下人好好安置信使,让人家先歇歇脚,休息好了再返回长安城。

  毕竟大老远的跑这么一趟就为了送这仨字儿,也怪不容易的。

  既得了李世民的回复,李复最后的担忧也就没了。

  大手一挥,马上开始招工!干活!

  至于学堂的规划,方才李复问信使,李世民是否还有别的话没说,问的便是关于隔壁庄子的事情。

  李复觉得,趁着这个机会,李世民一定会对裴家做点什么的,这不是现成的把柄送到手上了吗?这样的好机会,要眼睁睁的错过吗?

  若是动手,便有机会将隔壁裴家的庄子划拉到自己手里,这是当初两人想要对付裴寂的时候,心照不宣的约定。

 &emsp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