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轻小说>书库>历史军事>话说史记> 第223章 先谷因过被灭门

第223章 先谷因过被灭门

  晋楚的争战终于以晋国大败而结束。荀林父带着残兵败将返回晋国,向晋景公谢罪说:“我是这次战役的统帅,战争失败了,我应该负全责,请君主赐我死。”

  晋景公觉得,战争失败了,总要有人负责任,就想答应他。就在晋景公刚要开口应允时,大夫士贞子赶忙上前劝谏道:“君上,不可啊!想那城濮之战,我军虽胜,但先君文公仍面有忧色。因为楚国令尹子玉尚在,他乃楚国之栋梁,文公担忧楚国尚有如此良将,难以真正称霸。”

  “直到楚国杀了子玉,文公才喜形于色。如今楚国虽胜,我军虽败,可楚国并未斩杀我军统帅,若您杀了荀林父,岂不是帮了楚国的大忙?况且荀林父一向对国家忠心耿耿,此次战败或许是诸多意外因素所致,他勇于承担责任,若能让他戴罪立功,日后定能为国家再建奇功。”

  晋景公听了士贞子的一番话,沉思良久,终于打消了赐死荀林父的念头,让他官复原职,戴罪立功。荀林父感恩戴德,决心日后定要奋勇杀敌,洗刷此次战败的耻辱。

  这次战役一开始荀林父知道郑伯已赤裸上身与楚国结盟,其实就是屈辱的投降了。荀林父本打算班师回朝,是先縠提出的过黄河与楚军交战的,才打了败仗,先縠也应该对这战败负责任,他担心被杀,就逃亡到翟国。并与翟国商议要攻打晋国。

  消息传到晋国,朝堂上下一片哗然。晋景公怒不可遏,拍案而起道:“先縠这逆贼,战败本就有罪,如今竟叛国投敌,妄图引敌来犯,实乃罪大恶极!”荀林父也义愤填膺,主动请缨道:“君上,臣愿领命出征,讨伐先縠与翟国,以正国法,以雪国耻!”

  晋景公点头应允,遂命荀林父率领大军前去征讨。荀林父领命后,迅速集结军队,日夜兼程赶赴前线。他深知此次出征意义重大,不仅要击败翟国,更要擒获先縠,给晋国一个交代。到达战场后,荀林父仔细观察地形,制定作战计划。

  他利用翟国军队的轻敌心理,设下重重埋伏。待翟国军队进入包围圈后,晋军如猛虎出山般发起攻击,杀得翟国军队丢盔弃甲,四处逃窜。先縠见大势已去,想要趁乱逃走,却被荀林父的部下擒获。荀林父将先縠押回晋国,交由晋景公处置,一场危机就此化解。

  先縠是先轸的儿子。先轸是陪同晋文公逃亡十九年的老臣。在朝中可以说是声名显赫。只因为儿子一时糊涂,做了错事,便给整个家族带来祸患。景公下令,灭了先縠的整个家族,无一幸免,全不顾先祖的万世之功。

  景公五年,因为晋国在辽河岸边战败,因打不过楚国,便把罪过都加在郑国头上。景公派荀林父为将,率军讨伐郑国,郑国求救楚国,楚国接到郑国求救后,楚庄王深知若郑国被晋国吞并,楚国在中原的势力将受到极大威胁,于是迅速派大军前往救援。

  荀林父得知楚国出兵,心中不免忧虑。他深知楚军实力强劲,且此次楚国必定全力以赴。然而,箭在弦上,不得不发。当晋楚两军再次对峙时,战场气氛紧张得让人窒息。荀林父一方面激励将士,另一方面仔细观察楚军动向。战斗打响后,双方士兵奋勇厮杀,一时间喊杀声震天。

  荀林父指挥若定,试图寻找楚军破绽。就在战局胶着之时,晋军侧翼突然出现混乱,原来是郑国残余力量从背后突袭,给了楚军可乘之机。楚军抓住时机,下令全线出击,晋军腹背受敌,阵脚大乱。最终,楚军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。

  楚国与宋国有旧怨,现在楚国强大了,难免会旧账重提。晋景公六年,楚国派兵攻打宋国,宋国向晋国求救,晋国想前去救援。晋大夫伯宗建议说:楚国上天正讨伐“楚国上天正讨伐它,其锋芒不可挡。”

  《诗经》说:‘浩浩荡荡的汉水,不能用竹木编成的筏子渡过去。’上天在保佑楚国,我们不能与它相争。虽然我国地域广阔,但怎能违背天意去救宋呢?”

  晋景公听了伯宗的话,心中犹豫起来。这时,大夫解扬站出来道:“君上,宋国乃我晋国盟友,若见死不救,日后谁还会与我晋国结盟?且楚国虽强,我晋国也并非毫无胜算。”

  晋景公一时拿不定主意,便问荀林父的意见。荀林父思索片刻道:“如今楚国士气正盛,我军不宜贸然出击。可先派使者前往宋国,告知我军救援之意,让其坚守。同时,联合周边小国,壮大我军声势,再寻机与楚军决战。”晋景公权衡再三,采纳了荀林父的建议,一场新的谋划就此展开,晋楚之间的纷争也远未结束。

  于是晋国派解扬假称救援宋国。郑国人抓住了解扬,把他交给了楚国。楚国赐给他很多财物,让他到宋国说反话,让宋国尽快投降。解扬假装答应了,终于将晋军的话,转告给宋国君臣。

  楚庄王得知解扬并未按约定传达反话,勃然大怒,欲杀解扬。解扬面无惧色,大声道:“我身为晋臣,若为财利而背主,何以为人?我若真按您所言,晋国将士会视我为叛徒,我生又何益?我今日死,能全我忠义之名,死而无憾!”

  楚庄王听后,心中暗赞其忠义,竟动了惜才之心,不仅未杀解扬,还将他放回晋国。解扬回到晋国,晋景公嘉其忠勇,厚赏于他。而宋国得知晋国虽未即刻出兵,但有救援之意,士气大振,坚守城池,楚军久攻不下。

  此时,楚国国内也出现了一些问题,楚庄王权衡利弊,决定与宋国讲和,签订和约后撤军。晋楚之间这场围绕宋国的纷争暂时告一段落,但两国的争霸之路,仍在继续,未来不知又会掀起怎样的波澜。

上一章目录目录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