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轻小说>书库>历史军事>军工科技> 4196.第4075章 做“黑暗中的凿壁者”!

4196.第4075章 做“黑暗中的凿壁者”!

  第4075章 做“黑暗中的凿壁者”!

  【修改版】

  首座领导突然开口,众人的目光齐刷刷转向他。

  “珍珠链计划?”

  坐在首座的领导点了点头,然后开口说道:“顾名思义,一串珍珠项链是由无数珍珠穿成的。一个项目是由无数个小项目组成的。既然现在穿一条项链比较困难,那我们就先积攒珍珠吧,等到珍珠积攒够了,那项链自然而然就穿成了。”

  而且这样既能持续积累技术,又能避免打草惊蛇。等到别人发现的时候,我们已经完成了,他们就是想反应也来不及了。

  会议室里瞬间被一种肃穆而振奋的氛围笼罩,空调的嗡鸣声仿佛都低了几分。首座领导的话语如同一把钥匙,悄然打开了众人心中紧锁的疑虑。

  有人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,军装上的徽章在灯光下闪烁着庄重的光芒。有人若有所思地抚摸着下巴,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出节奏。

  后排的年轻技术员们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,原本交头接耳的低语声戛然而止,几十道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空天母舰的投影上,仿佛要透过那虚拟的舰体看到未来的曙光。

  角落里传来了压抑的咳嗽声,一位年轻研究人员清了清嗓子,似乎想说些什么,却被邻座研究员急切翻开资料的声音打断。

  “其实最该担心的不是舆论。”

  刘老忽然叹了口气说道:“是人类对未知的恐惧。当年哥伦布船队抵达美洲时,原住民以为那是漂浮的群山。

  现在我们谈论空天母舰,又有多少人能理解这是文明级别的跨越?”

  他望向窗外的湛蓝的天空,目光穿过玻璃,仿佛要穿透那层薄薄的大气,说道:“或许我们这代人注定要做‘黑暗中的凿壁者’,哪怕外界的质疑如潮水般涌来,也要在岩石上凿出第一缕光。”

  听到刘老的话,在座的众人都不由的点了点头,心中的疑惑忧虑也都一扫而空,目光重新闪烁着希望。

  在观察了一圈众人的反应后,吴浩接下来开始讲述技术方面的难题。

  他调出空天母舰的动力系统模型,说道:“首先是动力系统。目前的核反应堆小型化技术虽然有所突破,但要在太空中实现稳定运行,还面临着极端温度、辐射等恶劣环境的考验。”

  他指着大屏幕中反应堆模型上闪烁的红色警告标识,讲道:“在太空中,太阳辐射强度是地球表面的数百倍,普通的防护材料根本无法承受,必须研发新型的辐射屏蔽材料。”

  一位材料方面的专家说道:“我们正在研究石墨烯复合材料,这种材料的辐射屏蔽性能比传统铅板高十倍以上,而且重量更轻。”

  吴浩点点头,继续说道:“其次是推进系统。

  空天母舰需要在地球轨道和深空之间自由穿梭,现有的化学推进剂效率太低,必须采用核聚变推进等新型动力。

  但核聚变技术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,离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”

  他调出一张核聚变实验数据图,冲着众人说道:“看看这些数据,约束等离子体的磁 confinement时间最长才达到100秒,而要实现稳定的核聚变反应,需要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。”

  吴浩的话刚落,在座的一位专家立即反驳道:“我们正在研发新型的惯性约束核聚变技术,利用激光驱动微型核聚变,虽然单个脉冲的能量有限,但通过高频脉冲叠加,有望在未来十年内实现可控核聚变。”

  听到这位专家的画,吴浩并没有解释和反驳,而是接着说道:“还有生命维持系统。

  空天母舰上可能需要搭载数百名船员,在太空中长期生存,需要解决空气再生、水循环、食物生产等问题。”

  他调出一个封闭生态系统的模拟视频,说:“目前的太空站生态循环系统只能维持几十人一年的生存,要扩大到数百人,而且是在更复杂的深空环境中,难度呈指数级增长。

  比如食物生产,现有的太空种植技术只能生产有限的蔬菜,肉类蛋白的供应还是个难题。”

  听到吴浩的话,会议室内坐在后排的一位年轻专家当即说道:“我们正在研究人造肉技术,通过一些细胞培养来生产肉类,这项技术已经在地面实验中取得了成功,预计五年内可以在太空站进行试生产。”

  吴浩摇摇头,说道:“但细胞培养肉需要大量的营养基质和能源供应,在太空中的成本极高。而且,船员的心理适应问题也是一个大挑战。

  长期在封闭的太空环境中生活,人类的心理承受能力会受到极大考验,可能会引发焦虑、抑郁等心理疾病。”

  陈司长忽然站起身,在白板上列出关键词:经济、社会、政治、技术、伦理、环境。

  “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,形成了一个‘太空文明的十字路口’。”

  他用红笔在每个关键词之间画上线条,“解决任何一个都需要跨学科、跨国家的合作,更需要时间,或许是十年,或许是百年,甚至可能更久”

  听到陈司长的话,现场众人都不由的点了点头,神色也开始悲观起来。

  显然大家清楚,这艘空天母舰看起来很好,但是想要实现它恐怕不太现实。

  不过就在众人悲观的时候,程海峰开口冲着众人说道:“虽然很难,但是大家别忘了,人类第一次仰望星空时,距离第一艘帆船出海相隔数百万年。

  从‘观星’到‘航海’,我们用了漫长的时间跨越认知鸿沟。

  现在,我们只用了百年就从莱特兄弟的飞机走到空天母舰的蓝图——技术爆炸正在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