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轻小说>书库>历史军事>叫你来平定天下,你却征服全世界> 第536章 这票干的真是舒服

第536章 这票干的真是舒服

  水师二营主要都是海贼改编,乌龙混杂,难免难以管理,林忠活了快一甲子的人了,这种问题他还是清楚了,所以他和杨岳二人一直对水师二营管教颇为严厉,这一切其实也是为了他们好,如果真触犯了军纪,那真是追悔莫及。

  主意商定之后,林忠先是命人迅速将舰队再往外海开了十里,之后才不忙不忙的派出两艘快船去附近的海港侦查敌情。

  到了傍晚时,斥候终于回来了,和辛海推测的一样,附近最大海港,江陵防备空虚,他们舰队完全可以轻松地攻占江陵。

  林忠不慌不忙的吩咐全军造饭,吃饱饭之后,再来干这一票,人生中最大的黑活。

  水师二营加入登莱快有一年了,每顿都吃的好,喝得好,不存在什么营养不良导致的夜盲症情况,晚上才能发挥出突袭的最佳的效果。

  吃完饱饭之后,林忠又让大伙休息了一番,到了半夜三更时分,终于率领舰队,向江陵海岸进发。

  高丽守军万万没想到明军会突然在江陵出现,等他们发现时,已经为时已晚,大股的明军已经分作两队,一队在港外封锁港口,一队直接上岸,向守军发起攻击。

  高丽兵力素来孱弱,岂是精锐的明军对手,守城的数百高丽兵,甚至连一炷香的时间都没坚持住,丢下一地的尸首之后,就化作鸟兽散。

  没有守军的保护,藏身在海港中的大小船只,已然是瓮中之鳖,天亮时分,明军已经将看上的眼的高丽船只全部打包到了港口外,清一色的高丽板屋船,其实明军还能俘虏更多,无奈人手只有这么多,再多了就没人驾船了。

  临走之时,明军还以“助饷”的名义,用刀剑贴心的将海港附近的商户敲诈了一番,最后带着几十筐沉甸甸的金银离去。

  “这票干的真是舒服。”

  回程的路上,林忠拉着辛海在船舱里面小酌,两人的四周堆满了一筐筐金银。

  “舒服吧!林叔!”辛海举杯,满脸红潮的问道。

  “舒服,还是你小子胆子大,又有谋略,老子佩服。”林忠举起酒杯,重重地往辛海杯子上一撞,一老一小举起酒杯痛快的一饮而尽。

  酒过三巡之后,辛海放下了酒杯,说道:“林叔,既然以后我们找不到高丽船,以后就直接进攻他们的海港,保证以后次次有这样的收获。”

  “小子,你傻啊!这样的买卖往往只可以干一次,我们抢了江陵海港之后,高丽人知晓之后必在其他地方有所防备,以后再想这么轻松地抢海港就难了啰!”

  林忠放下筷子,用一副过来人的口吻教导道。

  辛海道:“林叔 ,你想错了。”

  “我想错了?”林忠从盆子中捡起一颗花生丢进口中,他们不像水师一营那样没有见识,连高丽米都没吃过,这高丽花生他早就吃过了,和大明的花生一个味,但不要钱的花生吃起来更外的香。

  辛海解释道:“林叔你应该知道,高丽国小民弱,前被倭人蹂躏,后被建奴侵掠,一共就剩下了这么点人,高丽又有八道之大,这么点兵力守土都尚且勉强,现在又被建奴将主力调到了耽罗前线,国内的兵力就更少了。”

  “而我们穿梭于大海之中,高丽每一个沿海地区都有可能是我们进攻的目的,高丽人绝不可能做到在沿海的所有地方派重兵防守,我们只需要游弋海上,寻找机会避实就虚就行,柿子专挑软的捏。”

  “这跟当初倭寇在祸害东南沿海数十年一个道理,以我大明之大,小小倭寇游兵散勇而已,岂能与我大明相抗衡,但我大明不可能做到沿海所有的地方都有重兵把守,于此,才能被倭寇总能钻进空子。”

  “有道理!”林忠作为海贼出身,水师面对是陆地防御的优势,这点道理他岂能不明白,辛海一语点醒梦中人。

  他开心的一碗酒下肚,看向辛海赞叹地说道:“你小子果然比你老子强多了,说的太有道理了,将这些船和金银送回耽罗之后,我们再一起合作干票大的。”

  林忠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老了,无论是胆识和智谋已经比不上了小辈,是到了该这些小辈们出来扛大梁的时候了。

  今日的酒喝得很开心,一直喝到自己不能喝为止。

  ……

  就在林忠满载而归的时候,金范文带着他得同伴,再明军的“护送”下,带着二十多条船正在赶往登州的途中,虽然李俊业让他负责这批高丽降兵,但连他自己也不知道领的到底是什么任务。

  只是稀里糊涂的跟着前面的船走罢了,从耽罗去往登州,这季节正是逆行而行,高丽的板屋船航行的非常慢,连续航行了四天四夜,方才到达登州。

  船队并没有停到繁华的登州码头内,而是径直的开往了登州水城。

  刚刚进入水城,金范文就已经看到码头附近排着整齐队形的明军,这些将士每人背着一个大行囊,队列旁边,则是排列着整整齐齐的辎重车辆,这些车辆上面堆满了东西,上面用毛毡包裹的紧紧实实。

  “金兄!这些士兵好像是在等待出征,莫非让我们这么多空船过来,是要我们运这些士兵去耽罗。”

  同伴叫做郑建川,这位便是金范文跟李俊业说的既是同僚又是同窗,一同被流放到济州来的同伴了。

  对于又是同僚又是同窗,又一起被流放,如此巧合的事情,李俊业表示他毫不怀疑,因为高丽就只有这么大,读书人就那么一点人,这么小的圈子这么多巧合累加到一起,不合理吗?

  郑建川境况比他好那么一点点,但只是相对于比他好,两个都是被流放的罪人,怎么好也好不到哪里去。

  所以两人的处境是高度相似,两人作为同窗,儒家思想上的契合肯定是有的,这两人能够走在一起,李俊业也表示很合理。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