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范文点了点头,轻声地道:“我觉得也是这样,可能李总兵真的被我说动,选一个有贤德的宗室扶持,对高丽用兵,将高丽从建奴的奴役中解救出来。”
“认建奴这种野人做宗主,想起来我就恶心,我呸!”金范文提到建奴二字,不自觉的情绪开始失控。
就在这时,甲板上突然响起了脚步声,两人对视一眼后,同时闭声。
刚才他们是用高丽语交谈,初来乍到得他们,怕引起什么不必要的误会,此时闭声是很明智的选择。
“金先生,郑先生,上船之前李总兵有交待,吩咐到岸之后,叫小的派人带你去登州逛逛,这时李总兵的一点心意。”
来人正是监督此船的一个明军旗总,说完话后,他恭敬的将两个红绸包裹递到他们两人手中。
金范文接过包裹的那一刻顿时手一沉,红绸包裹差点掉到地上,入手那一刻金范文就知道包裹里面装的是什么了?这是银子,只有银子才有这样的重量。
金范文激动不已地当着旗总的面打开了包裹,果真是银子,全是上好的松江银,一共十锭,优美的银辉和红色的绸布相为映衬,随着他得翻动,那银辉就像是会动了一般。
“李总兵还叫我捎句话给你们,说你们应该是第一次来到登州,登州繁华,让你们拿这些银子想买什么就买什么,回去时送给家人。”
“谢李总兵美意了。”金范文提着银子,本想给旗总给个赏,可是一只手在腰间摸了好久,也只摸到了几个高丽的铜钱,金范文随即尴尬的悄悄把手放下,对着旗总深深一揖。
旗总也毫不介意,他得军饷很高,再加上杀敌赏赐,早过上了富家生活,那点碎银子什么,对他来说,还真无所谓。
“两位先生,待会儿船靠岸后,你们就可以下船了,记得一定要在天黑之前回来,另外这四位兄弟将会保卫你们下船之后的安全。”
旗总的话化解了双方尴尬,金范文看了看他身后四位虎背熊腰的士卒,尴尬地笑了笑。
不一会儿,船靠岸了,金范文领着郑建川在四位士兵的“护卫”下,下了船。
下船之后,四位士兵还贴心的为两人牵着了两匹马,这样的话逛登州就方便多了。
水城离登州并不远,但光是去往登州的路上,就让他们感受到了登州的繁华,因为这是一条可以并排跑六辆马车的宽阔大路,路很新,看的出来是刚刚扩建不久,道路的两旁,全都是房屋,茶楼酒馆,每行一段路必有一家。
光从这些茶楼酒馆的密度,金范文已经可以推算出往日路上繁忙的景象。
突然他得目光被一个民居前晾晒的东西吸引,那东西长的如梭子一般,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犹如玉石一般的颗粒,在金范文眼中的奇珍稀奇物,却被农民一串串的挂起,随意的放在外面晾晒。
士兵笑了笑,“金先生有所不知,此物唤做玉米,乃是海外的一种粮食,此物耐旱耐贫,原先好多收成不好的田地,种上此物,收成必好田还多。”
“是粮食?”
金范文惊讶地问道。
士兵点头笑了笑,“两位先生从高丽而来,应是没见过此物,此物当初还是李总兵派人从东南沿海取来的种子,教习登州人耕种,为了让大家都能吃饱饭,试种成功之后,李总兵将种子发给了百姓。”
“李总兵真是不可多得的仁善之人,有此良种,竟然不顾及一己之私,屯居积奇,反而将他分发百姓,造福四方。”
“那自然是,提到李总兵,登莱之地,没有人不对他交口称赞。”士兵自豪的说道。
“等等,你刚才不是说此物原出自海外,李总兵怎么有从东南沿海取来的种子。”郑建川敏锐地发现逻辑不合之处。
士兵连忙解释道:“此物的确出自海外,但已传入我大明沿海多时,只是一直没有有识之士,慧眼识珠,是李总兵从东南取来种子,将他在登莱、大湾等地推广。"
“哦,原来如此!”郑建川点了点头。
又行不久,两人看到了一大片结构迥异的房屋,疑惑地问道:“那房子盖着是干什么?”
士兵像看土包子一样看了他们一眼,解释道:“那是织布工坊,那里能够织出我们登州特有的棉布,两位先生如果有兴趣的话,到时候到了集市就能见到,肯定比你们高丽的便宜。”
士兵的最后一句话,彻底打动了两个寒酸已久人的心。
来到登州城门口,两人瞬间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川流不息,无数的车辆都在城外排队进门,车上装着各种各样的货物,两人观察仔细,很清晰的发现进城的多是些原料,出城的则多是一些成品。
路上的行人更是熙熙攘攘,两人在四个士兵的护卫下,费了九牛二虎之力,才挤到城门前,到了城门才知道为什么城门外面会堵这么长的车了,原来城门口有一个税卡,所有运载货物进出的车辆都需要缴纳厘金才能进城。
他们只听说大明商税极低,三十税一,但也只是课税与门肆门摊,从来没听说以这种方式收税的。
经过询问之后,才知道这被称为厘金,所有货物进出登州都要按照货物种类不同,缴纳不等的厘金,这是只有登莱二地才有的厘金制度。
厘金虽然税率很低,但性质不一样,登莱镇竟然敢公然的另行设卡收取厘金,两人再这个时候,开始对登莱镇有新的看法了,登莱镇绝对不简单。
进城之后,两人直冲集市而来,集市上商户成山成海,商品琳琅满目,在这里基本上能够买到大明所有的商品,最让他们惊讶的是,在集市中还能买到海外的产品,集市中还能看到各种不同肤色的人。
处于集市熙熙攘攘的人群